潍坊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故乡,是民俗传统的文化精品。在这里,汇集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风筝瑰宝。
杨家埠风筝发展源头,明代洪武二年,杨氏先祖杨伯达移民来到山东潍县,浞水北去,风雨潇潇,新家草创,大业未就,在这样苦闷迷蒙的心境中,自己亲手扎制了一只风筝。这是仿造品。他在坡野里放飞时,引起了一位过往官员及眷属的注意,硬是用十两银子买走了这只风筝。从此,开启了杨家埠的风筝制作历程。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第一只风筝问世,十几年后,到明代洪武中叶就创建了“同顺堂”第一家风箏作坊。随着社会的发展,杨家埠风筝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
二月清明杏花天,
风筝卖在南沙滩。
肩挑驴驮杨家埠,
年画印得样儿鲜。
杨家埠清代号称“年画唐伯虎”的画师杨毓璜曾写下这样的竹枝词记载了风筝在潍县城沙滩市场上当时的盛況。
早在明代中期,风筝艺人就把年画风筝艺朮融为一体,有“放在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之说,在我国风筝史上独创一体。风筝艺人的辈出,推动着风筝艺术的不断发展。从明代杨氏先人杨财贵、杨功成直到明末的杨存吉、杨士伦;由康熙初年的杨正三到清末“风筝王”杨同科的父亲杨镇甲及杨同科的启蒙老师杨佃君,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俱成为一代代风筝高手,留下了宫灯、燕子、蜈蚣、钟馗、雷震子等传世之作。
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杨家埠已发展到著名风筝作坊30余家,年扎制风爭4万余只,淸末民初毎年生产风筝18万只,销往全国各地及俄罗斯,南洋群岛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壮观,独占鳌头,带动了当时风筝艺朮的发展。同时对我国风筝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1933年至1937年淸明节期间,潍县国民政府连续三届举办“潍县风筝赛会”,杨家埠风筝连中三元夺魁。杨家埠风筝的参予与发展,对潍坊国际风筝会也同样起到启迪与推动作用。
杨家埠风筝画面鲜明,源于年画。其特点以年画的艺术为根基,手绘点染,洒金点银,画龙点睛,真正做到了“飞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风筝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简练,气韵生动,栩栩如生,极富装饰意味,具有强烈的远视效果;在制作方面扎绘并重,工艺精巧。框架扎制平整,画工细致考究。微风即起,放飞高而平稳。
杨家埠风筝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等六大类型,形成了“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鱼虫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风筝体系,它们的特点是:
硬翅:吃风力强,直升力高;
软翅:微风起飞,柔和、平稳;
板式:晃动力大,要有坠附物,吃风力强;